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做客人民网。朱清时在访谈中表示,要实现教育公平,就要实现教师资源合理分配。为了鼓励优秀教师服务农村贫困地区,须把中小学教师逐步变成国家公务员,实行教师城乡轮换制度,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素质。
我国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待遇偏低是不争的事实,社会各界在应否提高教师待遇上也早就达成了共识,温总理也曾表示:“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教师的工资不低于,或者相当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。”很多地方也出台了文件,明确老师的收入要与公务员持平。既然政府已经有了相关政策规定,现在的关键就是落实。
朱清时委员可能是担心总理“教师的工资不低于,或者相当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”的要求在地方上得不到落实,才提出了要把中小学教师逐步变成国家公务员,以为这样就能使教师收入彻底和公务员挂钩,不会与公务员收入相差太远。但问题是公务员的收入也是千差万别,别说不同地方,就是同一市不同区或部门都有很大区别。表面上看,大家的工资都一样,但各种津贴、补贴、年终奖金一加,差距就很明显了。教师变成公务员,工资和公务员一样(很多地方本来就一样,差的就是津贴和补贴),但由于教育部门没钱,津贴、补贴都少,老师收入不是一样没法提高。
现在国家公务员基本是能进不能出,除了主动辞职或因犯罪被开除公职的,很少有被淘汰的。如果教师都成了公务员,固然教师职位可能会变成“香饽饽”,但优胜劣汰也就不存在了,如果一个教师不能胜任工作,除了调到薄弱学校以示惩处外,好象也没什么办法能让他离开了。教师队伍是稳定了,但教学水平却很难得到提高。而且如果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,教师和公务员之间的横向流动也就成了可能(但更可能是单向的),很多优秀教师会教而优则仕,转而弃教从政(毕竟“正宗”的公务员待遇肯定更好,工作也更加轻松),这可能会变相造成优秀教育人才的流失。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,还可能使一些本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通过种种关系混入教师队伍,把教师岗位当成是转成国家公务员的捷径,这对中小学教育来说肯定不是好事。
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,并不是只有把他们变成国家公务员一条路。关键是各地能否落实中央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的精神,如果这一精神得不到落实,那即使中小学教师真成了国家公务员,恐怕也只是名义上的,待遇并不会提高多少。笔者建议还是由国家统一制定中小学教师待遇标准,按地区不同定出下限,最低的也不能低于全国公务员的平均收入水平。地方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由国家财政承担,同时国家应制定相关措施监督地方的执行情况。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成为公务员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,也使教师待遇能得到切实提高,贫困地区的教师收入甚至会超过当地的公务员,这才能真正让教师成为热门职业。(杨国栋)